在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有一個名叫張海轉的女護林員,為了尋找那份心底的摯愛,從19歲的妙齡少女,義無反顧走進大山,與林為家,與山為伴,剎那芳華,30年過去了,歲月在她臉上刻印了一道道滄桑而又剛毅的年輪弧線。美不能永駐,愛卻在心里生根、如磐,墨海流轉。
“上班第一天,從縣城坐了半天的客車,顛簸了七十多公里,進了大山,下了車,天快黑了,心想到了新家了吧,可接我的同事說,還得沿著蜿蜒的山路,再步行10公里,才能到達工作的住所。”回憶起剛進山上班時的情景,張海轉歷歷在目。
張海轉去的大石窯保護點地處寶天曼核心區,是一個臨山路邊蓋建的最偏遠的小保護班點,雖是青屋瓦房,但沒有院落,站上只有三個人,她是唯一的女孩。夜里,屋外的風聲裹著林濤,還時不時夾雜著貓頭鷹鬼魅般的叫聲,嚇得她整夜被子包著頭,心驚膽戰,難以入眠。
“開始來的時候,天天擔驚受怕,后悔招工找了這份看林的工作,但時間久了,心里踏實了,特別是晴天,望著頭頂藍天白云間翱翔的鳥兒,看著眼前的青枝綠葉、繁花似錦、蝶飛蜂舞的生態景觀,也就有了更多的迷戀,發覺看護山林的工作雖苦且蠻有意義。”
談起自己的工作經歷,張海轉滔滔不絕,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從進入寶天曼后,當過林木調度員、景點講解員,但至今令她刻骨銘心的還是扎根深山老林里,和男同事們一起日復一日地巡護山林生涯。
“她進山工作,相當于嫁給了大山,我倆結婚后,過著牛郎織女生活,聚少離多成了我們生活的和諧曲。”談起和海轉結婚后的生活,身為教師的丈夫心里有怨言,依然默默支持她。
在最初的巡護山林日子里,不僅交通不便,而且與山外聯絡不暢,幾乎與外界隔絕,后來有了電話和手機,與家里聯系方便多了。記得寶貝兒子剛出生兩個月,為了迎接上級安排的森林資源調查,張海轉只得舍下嗷嗷待哺的孩子,返回了大山。她一走,丈夫成了“奶娘”,一邊忙著學校的工作,一邊用奶粉喂養孩子,半夜里哭鬧起來,真沒個好辦法。
“我在山上,白天忙著工作,夜里最怕家里打來電話,生怕孩子有個頭疼腦熱,我的心里像有一根繩子緊緊地揪著。”說起自己的家事,張海轉滿腹的慚愧。
2013年秋天,為家耗盡一生精力的婆婆有病住院了,臥床三年里,只要能從山里趕回來,張海轉總能床前悉心照料老人,但為了心愛的工作,不能日日守候盡孝,最后老人彌留之際,她正在山上和同事們安裝紅外相機,沒能回城見上婆婆最后一面。談及公婆對自己事業的支持和對家庭的奉獻,張海轉眼淚總是控制不住,那種感恩和懷念久久無法釋懷。
母愛如山,愛山如母,張海轉就是在這樣的“親情”與“大愛”之間,詮釋著一個女護林員的家國情懷。
在守護山林的艱辛崗位上,張海轉如同寶天曼初春的一束苔花,身如米粒,也要像牡丹綻放艷麗。身為葛條爬保護站“領班人”于博這樣評價她:“爬起山來,像個男同志,從來不落伍,干起案桌的工作,那份認真較勁,誰也比不過。”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寶天曼博物館籌建時,需要制作蝴蝶標本,站上把這份“縝密”而又重要的工作任務落在了她的肩上,面對陌生的“細活”,張海轉沒有危難和拒絕,她一邊向專家學習,一邊從書本里查閱制作標本的方法和技巧。從制作蝴蝶標本的分類篩選、軟化按壓、展翅固定及最后的定型裝版,每一個環節,她都要認真琢磨,一絲不茍地實踐操作著,從最初的不熟練到最后成為行家能手,她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100種蝴蝶標本的制作任務。其中在寶天曼發現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虎鳳蝶和裳鳳蝶”等標本的采集制作,贏得了國家林科院動物研究所專家的高度肯定和評價。
在深山老林、人煙稀少的環境里,女同志如同稀缺的“大熊貓”,但對于張海轉來說,從來沒有向組織和領導提出特殊的照顧,也從來不在男同事面前“裝嫩”擺“姿態”,求得“特殊保護”,相反每次巡山,她和男同志一樣沖鋒在前、逆襲而行,從不退縮叫苦;在日常的生活里,凡是男同事干不了的縫縫補補、洗衣做飯等雜活,她都會主動擔當起來,時間久了,在大家的眼里,張海轉更像一個至親的大姐,時時關心溫暖著他們枯燥單調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來到保護站,耳畔總會聽到“轉姐”這個親切的稱呼。
女人不是鋼,在長年累月的巡護山林工作中,張海轉也遭遇了很多女同志辛酸的事情,每每遇到例假,肚子疼痛和眩暈是常有的事,但她只要能堅持下來,從來不向站長請假。一次,她和同志們攀登上寶天曼最高海拔1830米的曼頂,進行樣線勘查時,突然昏倒了。一起工作的兩名男護林員,趕緊把她背下山,經醫生檢查,她嚴重營養不良,再加上經血過多,出現了休克暈厥。同事們看著臉色蠟黃、身體羸弱的“轉姐”,心疼不已。
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張海轉工作和生活的舞臺并不大,但在她的腦子里,守住一座山看好一片林,就是自己的良心活兒,也是對組織和領導最大的忠誠。如今來到條件優越、今非昔比的葛條爬保護站,只要打開柜子翻看一摞摞整齊劃一的巡護日志,那上面娟秀的文字無不印記著她辛苦的工作軌跡。整潔的辦公室、會議室,舒服的臥室、漂亮的餐廳無不凝結著一個女人無微不至的細心和操勞。目前,作為寶天曼唯一在職的女護林員,她沒有居功自傲,離退休的年齡不遠了,可她沒有那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想法。近年來,隨著寶天曼數字賦能智慧林業建設的大進步,她鉆研科技護林、科普惠民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只要不出山,她總會坐在電腦前,干著森林資源數據采集、三維地理信息融入、植物物候觀測、動物監測等資料的信息錄入、數據儲存工作,為積極推進生態科技創新步伐發揮著“老黃牛”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心中有了初愛,人生就有目標和夢想;不問前程和收獲,只求問心無愧。張海轉作為國家自然保護區一名普通的護林員,她用一生的執著,盡自己最大的可能,三十年如一日,守著身邊的綠水青山,平凡無華的背后,給眼前、未來的同行人,昭示著一種勇毅奮進、向好向上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