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著“金鋼鉆”,卻攬不來“瓷器活”,這一度讓寶豐縣城關鎮(zhèn)居民孔永超很郁悶。
今年48歲的孔永超是孔家鋦瓷的第四代傳承人。2月22日,走進他的工作室,到處是琳瑯滿目、各色各樣的手工藝品、陶瓷品。
工作臺前,孔永超正熟練地操作著金鋼鉆、鐵砧子、鐵剪等工具,修復一只來自濮陽市網友寄來的茶杯,對裂縫、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揚錘敲鋦......隨著一道道工序的完成,原本破損的杯子被賦予“新生”。
“這只茶杯是我倆愛情的見證,碎了后很心疼,沒想到還能修復,雖然不像當初那樣完整,但我認為殘缺也是一種美,我太高興了,孔師傅謝謝你!”視頻中,在濮陽市油田十八中工作的楊曉棋女士表示感謝。
楊曉棋告訴記者,杯子摔壞后她非常著急。在通過短視頻了解到孔永超的鋦瓷手藝后,便聯(lián)系進行修復,于是有了這次感受非遺魅力的機會。
“真得感謝網絡,讓非遺技藝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孔永超感慨地說,孔家鋦瓷技藝是祖?zhèn)鞯模菍氊S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祖輩們過去是挑著工具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鋦鍋,鋦碗,鋦大缸”,靠手藝勉強糊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瓷器修復的活計越來越少。
“這一手絕活,傳了4代,可不能砸在我手里。”孔永超心里充滿了擔憂。
回想起這些年的堅守,孔永超頓感五味雜陳。為了不讓祖?zhèn)骷妓囀鳎鸪酰贿叺饺珖鞯卮善鹘灰资袌觥⒕€上論壇等平臺進行推介,一邊不斷加快自身“充電”,學習了金繕修復、玉器無痕修復等技藝,不斷擴大修復范圍。
這兩年,正是嗅到了網絡經濟的商機,孔永超開起了工作室,通過抖音、微信朋友圈、論壇、交流會等線上線下方式接單,訂單量已經排到五月份。這些單子里面不乏有價值四五十萬以上的名貴瓷器修復,更有山東、許昌、南陽等省市的瓷器交易市場等著他去“接盤”。
乘著互聯(lián)網的春風,孔永超越干越有勁兒。“鎮(zhèn)里也很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建設傳承中心,大力支持各項傳統(tǒng)技藝的發(fā)展,這讓我吃下定心丸。”說話間,孔永超又熟練地拿起金鋼鉆、鐵砧子、鐵剪、鋦瓷錘,打制銅釘,以蛋清、生石灰粉開始粘合,又一個破損的瓷器即將“重歸于好”......
編輯: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