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
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把增加居民收入作為檢驗經濟發展質量的客觀標準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為何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業內專家認為,這是我省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并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的應有之義。
高質量發展將倒逼收入提升
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0元,比上年增長9.4%,增速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省經濟快速發展,財政‘蛋糕’不斷做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任曉莉說,另一方面,我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整體不高且低收入人數較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7.6%;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靠后,與先進及相鄰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任曉莉看來,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必須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高質量的重要體現,是增進民生福祉。
“作為中國的縮影,河南的每一個民生問題,乘以1億,都意味著不同尋常的艱難。”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張長星說,“發展起來以后”群眾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的更高期待、更多訴求,也倒逼居民收入這個最直接的民生問題“再上層樓”“更進一步”。唯其如此,河南經濟大而不強、不優的現狀才能根本改變,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人均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省情才能徹底扭轉。
顯性收入和“隱形紅包”帶來滿滿獲得感
2017年,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提高146元;城鄉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調整到每人每年450元;失業保險金標準月人均增加96元;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提高至不低于250元和不低于142元……河南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成為居民收入的后援保障。
與“隱形紅包”相對應的,是來自于發展更高質量就業帶來的顯性收入。
今年39歲的劉新友原是一個月收入只有千余元的打工仔,如今成了擁有百余名工人的企業帶頭人,這都緣于他在幾年前參加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組織的創業培訓,擁有了一技之長。
織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經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2%;織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緯線”,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3萬人;托住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底線”,失業人員再就業43.98萬人,分流安置職工3.24萬人;守住貧困勞動力就業的“保障線”,幫助43.4萬貧困勞動力通過轉移就業實現增收;創業帶動就業發揮了“倍增效應”,返鄉下鄉創業形成了“雁歸效應”……去年的這份“成績單”充滿民生溫情。
收入分配改革持續推進。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十八大以來,我省企業工資宏觀調控不斷加強,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0.6%左右;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加12057元,促進了勞動者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步增長。
精準施策促不同群體增收
前不久,隨著國家關于技術工人、全科醫生、教師隊伍三份“漲薪”文件相繼出爐,2018年重點群體增收大幕正式開啟。
不同群體的人力資本水平差異較大,就業方式和收入來源結構不盡相同,收入增長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必然有所差別。因此,應“對癥下藥”,針對每個群體找準政策切入點。
例如,對技能人才關鍵要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關鍵要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職業化進程,對小微企業創業者關鍵要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對基層干部隊伍關鍵要完善工資制度。
新的一年,我省將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到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工作中,在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以上的同時,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以上。
如何實現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張長星認為,“要在一次分配上更加注重效率,提升勞動者報酬總量及其在區域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二次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精準發力。”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以經濟高質量發展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拓寬勞動者收入渠道;以規范金融、資本市場和完善相關制度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真正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宋敏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