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赴香港參加為期3天的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在全國乃至世界媒體的聚焦下,香港再次被推向了世界的舞臺。回望20年,香港在“一國兩制”的踐行下,經受住了兩次金融危機的考驗,社會經濟持續繁榮,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大強化。在這背后有著中資企業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早在1979年,以中海為代表的中資企業便與香港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立足期:國務院號召“出國開辦企業”,中資企業應運而生
1979年前,香港市場幾乎被英資和華資所占據,而這一年, “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全國掀起一場出國開辦企業的浪潮,各省市政府及國家部委紛紛到港投資,中資企業應運而生,而中國海外正是其中的代表。
- 肩負家國使命,中海28人100萬港元闖香港
早在1978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的香港大公報社費彝民便力主當時的國家建委主任韓光,以香港為跳板,盡快涉入對外建筑承包業務,大受啟發的韓光當即拉來建委施工局局長肖桐具體協商,并達成一致。
隨后費彝民返港,爭取到了香港建筑界對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大力支持,并發信肖桐盡快組織工作隊到香港。如今世界500強第27位的中國建筑,當時叫國家建工總局,立即組建28人團隊,于1979年6月1日在香港正式獲準注冊成立了中國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國海外集團前身,以下簡稱中海)。這一年,離海爾、聯想等優秀企業創立的“中國公司元年”——1984年,還有5年。
- 遠赴香江,十八羅漢為中海撐起局面
初入香港市場,中資企業可謂舉步維艱。在當時大陸同胞經常被稱作“北佬”、“表叔”,令人心理上倍感壓抑,而工作上的困境更令這些中資企業備受打擊。
以建筑行業為例,香港市場等級森嚴,沒有建筑牌照,就只能被排斥在市場門檻外。早期參與香港承建業務的中資企業往往只能給大公司做“判頭”,也就是二包的角色。
如中海接手的第一個項目康樂園,名義上是與香港偉成建筑公司合作,實際上一切工作對方說了算,中海扮演的角色只是“判頭”,平時工作不過是管理幾個雜工,或清潔馬路之類的低級工種。
在立足香港的初期,中海曾因缺乏香港工程管理經驗與一個叫做“信德中心”的大項目失之交臂,這讓中海人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香港乃至國際同行的差距。隨后中海在母公司中國建筑的支持下,在全國范圍內精心挑選了十八位根正苗紅、專業精、英語好、年紀輕的優秀干部,并被輸送到香港參與工程管理業務,極大地充實了中海的力量,工作局面逐漸打開。這就是中海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羅漢”。
- 5張C牌,中海正式立足香港國際舞臺
C牌,相當于國際特級牌照。在香港,擁有5張C牌照的企業都是國際一流建筑企業。為了能在香港闖出一片天地,中海人通過母公司中國建筑在56個國家300多個項目的業績背景,于1981年4月25日成功獲得5張C牌。這樣中海終于有了參與任何工程投標的資格,有了與世界一流企業學習和競技的機會。
次年,中海從香港公務局獲得“木湖——大欖涌”輸水管線工程(如今承載港九60%以上供水量),歷時4年艱苦施工,1985年底工程正式啟用后,港英政府水務署官員將一面繡有“馳譽遐邇”的錦旗頒贈中海。雖然中海之后在國內國際折桂無數,但這個自成立以來獲得的首個榮譽,對歷經磨難、屢敗屢戰的中海人,顯得十分珍貴。也正因為這5張C牌和木湖工程得到的認可,讓中海獲得了港府大量的承建工程,并贏得“平均每15個香港人就有1個人住在中海建造的房子里”的榮譽。自此以中海為代表的中資企業,正式在香港立足。
中海2003年承建中環填海第三期工程,為土地資源匱乏的香港拓展空間
二、壯大期:香港回歸塵埃落定,中資企業迎來新發展
1984年,“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穩定了香港投資環境,香港經濟隨之復蘇,中資企業得以在香港市場大施拳腳。中海不僅在原有的經營范圍跨入了市場前列,更進一步拓展了業務范圍,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 贏得世界贊譽,中海把一座座地標建在了香港心上
①修建香港新機場,為尊嚴而戰
1992年,剛剛走出資金短缺、人才緊張、業務空白等基本問題的中海,面臨了一個與國際企業比肩的機會——修建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這塊“大肥肉”因為工程量大、合約額高等頂級要求,吸引了眾多國際上知名的大型承建商參與競爭。
面對此時行將回歸的香港,修建世界級標志性的機場客運大樓,如果沒有中國人的參與,對于中國建筑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中海的民族自尊心被激發,為加大競投的勝算,中海聯合英國艾銘建筑、日本前田株式會社等四家公司組成財團,并奔跑于新華社、機場管理局、英國政府等幾大部門之間,反復與之溝通、談判,最終成功競得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項目。
在1997年10月投入使用后,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英國建筑獎,并榮獲20世紀世界十大建筑成就獎,成為亞洲地區唯一入選的建筑工程項目。中海向世界展示了中資企業的實力,也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中海1992年承建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項目,榮獲20世紀世界十大建筑成就獎
②總包迪士尼,為榮譽而戰
除了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在香港人心中的地標建筑還有一座,那就是香港迪士尼樂園。
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引入迪士尼樂園,以帶動香港旅游經濟的發展。面對國際一流承建企業的虎視眈眈與復雜的施工方案,中海多次派員考察美國迪士尼樂園,并在分包項上主動聯系澳大利亞禮頓公司、美國永利公司、日本清水集團幾家國際一流承建商做合作伙伴,憑借過硬的工程技術與成熟完善的方案,成功拿下了迪士尼項目。 “迪士尼”一役,中海展現了中資企業的勇氣與魄力,并發揮了中資企業在香港經濟建設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成立38年來,中海在香港建造了大大小小上千項工程,西九龍填海、中環填海、銅鑼灣隧道、港珠澳大橋連線段、香港兒童醫院等標志性工程,為解決普通香港市民的生活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海1999年承建香港迪士尼樂園,2015年接待游客達680萬人次,成為香港旅游經濟支柱
- 香港回歸正式落定,樓市復蘇,中海實現業務轉型
如果說建筑是中海立足香港的基石與雙足,那么地產就是撐起中海的脊梁,讓中海挺直腰桿疾步健行。
在以承建業務為主的發展初期,中海幾乎年年處于虧損狀態,未來出路在哪里?成為每一個中海人在思考的問題,面對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香港房地產業,中海上自公司總經理,下到普通員工無不“垂涎三尺”。然而,對當時的中資機構,國家有兩條禁令:一是不準搞房地產,二是不準搞股票。
隨著1984年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香港歸屬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香港房地產業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面對現實的窘境,中海決定孤注一擲,將“賭注”押在了一個叫海寶花園的項目上,這也是中海在香港獨資開發的首個房地產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備戰,1986年8月,海寶花園順利開盤。由于設計科學、工程質量過硬,首次推售,便有置業者提前排隊三天三夜爭購,開盤當天450套房源瞬間售罄,創造了香港樓市的一大熱銷奇跡。
海寶花園成了中海發展史上的轉折點,不僅一舉還清了之前公司的債款,更實現了扭虧為盈。在隨后的一年里,中海接連打造了以海字打頭的10個項目,就是如今廣為流傳的“海軍艦隊”。
- 中國地產界“祖師爺”,帶動內地住宅市場前行
溯源中海開發的首個房地產項目,其實并不在香港,早在1981年,當時中海得知深圳特區政府想借助港資企業投資房地產市場,進而帶動全局的發展,這讓過慣“苦日子”的中海發現了一個“新大陸”。中海與深圳特區政府一拍即合,于羅湖區開發了中海首個地產項目——海豐苑,因其價格實惠、質量過硬,海豐苑一經推出,便引發市場強烈反響,搶售一空。
海豐苑作為內地第一個外銷商品住宅、第一次通過外資銀行——香港匯豐銀行以按揭方式銷售的樓盤,一舉奠定了中海作為中國房地產開發行業“祖師爺”的地位。在隨后的內地房地產開發過程中,中海把香港先進的地產開發經驗如銀行按揭購房模式、實體樣板房展示、物業管理、空中花園設計、產品說明書等陸續引入內地,始終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成為推動內地住宅市場改革升級的一股重要力量。
- 小平南巡,中資企業紅籌浪沖破資本瓶頸
在改革開放的推進下,隨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以及溫州個體經濟迅猛發展,引發了關于姓“社”姓“資”的爭論,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思想屏障。而遠在港島的“中資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當企業發展遭遇資本瓶頸時,進入廣闊的資本市場卻成了“中資企業”遙不可及的目標。
正當人們為姓“社”姓“資”爭論不休時,1992年,鄧小平赴深圳特區視察并發表了重要談話,他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思想枷鎖被打開,中國迎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中資企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同一年,中海開始加速上市工作進程,決定將公司的業務——中、港兩地地產業務重組,以“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為載體上市。
8月4日至7日,作為第一家以在香港的業務,并通過香港聯交所審查直接上市的中資企業,“中國海外發展”此次上市共發售8.2億股股票,打破了香港歷來招股凍結資金最多的紀錄,被大公報等眾多港媒爭相報道。
8月20日10點,一個屬于中海人的時刻,在香港證券聯合交易所大廳,一聲鑼響,穿過交易大廳的人群回蕩在維多利亞港灣的上空,股票代碼為00688.HK的“中國海外發展”在香港正式掛牌上市!這一天,香港股票市場掀起了一股紅籌浪。
中海2010年承建銅鑼灣隧道工程,榮獲2012年土木工程建造地盤金獎
三、調整期:歷經97金融風暴洗禮,絕處逢生的中資企業走向成熟
1997年香港回歸,舉國歡慶。與此同時席卷世界的亞洲金融風暴肆虐開來。紅極一時的中資紅籌都難逃一劫,中海更是遭受重創。三年調整,涅?重生,磨礪出更穩健、更精進、更成熟的中海。
- 97金融風暴,中海命懸一線,匯豐、恒生“雪中送炭”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97年10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舉行回歸以來的首次土地拍賣,懷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由中海牽頭組成的財團成功競買下屯門地塊。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就在屯門拍地三天之后,亞洲金融風暴降臨香港,香港股市驟然暴跌,銀行紛紛收緊房地產項目貸款,香港樓價短期內下調幅度達到20%-30%。
面對市場突變,在要不要“撻訂”屯門地塊時,中海高層在與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萌權商量后,在距政府規定地價上繳期限的最后15分鐘,決定為了維護公司聲譽和香港社會穩定,獨自承擔巨額虧損。
關鍵時刻,中海寧肯自己受損失,也要對社會負責任的精神,贏得了與中海合作多年的老朋友——匯豐銀行和恒生銀行的信任與尊重,經過多次商洽和慎重考慮,匯豐、恒生同中海簽署了項目貸款合約,同意向中海提供屯門地價所需貸款,幫助中海渡過史上最嚴重的發展危機。在這背后,不僅是中海作為中資企業的誠信,更是其穩健的運營能力與香港承建龍頭的實力征服了匯豐銀行與恒生銀行。
- 涅?重生學會穩健經營,王者中海二次騰飛
金融風暴的打擊拉開了中海以“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為主題的三年調整期,“一張紙兩面用”的工作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痛定思痛后的中海決定以“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作為公司未來十年的發展戰略。
為度過金融風暴,中海提出三年安全期,采用壓縮管理費、提高決策水平、加強營銷工作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讓中海的經營管理水平在短時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并進行了深刻的市場化改革,建立了科學決策機制。經歷風雨后,中海培養了一批堅定忠誠的團隊,務實誠信的中海逐漸走向成熟穩重,為第二次騰飛打下基礎。
經過三年的沉淀,中海的承建業績表現不俗,承建提供的利潤和流動資金,保證了中海實現資金周轉,度過財務難關。收獲效益的同時,中海承建還以可觀的規模、過硬的質量、金字的招牌保持著中海良好的企業形象。
中海2014年承建香港兒童醫院項目,榮獲環保建筑大獎2016之新建筑類別優異獎
四、反哺期:中國加入WTO,中資企業回馬內地,引入香港國際經驗
21世紀經濟全球化成為主旋律,中國加入WTO,內地迎來黃金發展期。以中海為代表的在港中資企業紛紛搶灘內地,把香港國際化經驗帶入內地,形成一股中資企業反哺內地的浪潮。
- 地產北伐,練就“隱形冠軍”
經過三年調整,在香港穩住陣腳之后,中海敏銳地洞察到中國內地在住房制度改革后,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到來,果斷的做出了以深圳為根據地,將業務發展重心向中國內地轉移的決定。
深圳作為中海轉戰內地的橋頭堡,繼1981年成功開發海豐苑后,于1988年成功競得中國第一塊國際招標出讓土地,即后來的海富花園項目,當時海富花園的銷售轟動了深圳市,不久后中海建起的海麗大廈,再次創下了當時樓市的一個奇跡——為了爭購海麗大廈,認購者風餐露宿排隊七天七夜!作為當時的市場代表性項目,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1998年,中海開始在內地積極吸納土地,加大投資比重。以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為中心,完成對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的布局,先后推出中海錦苑、中海名都、中海雅園等一系列精品項目。2004年中海在深圳開發的香蜜湖一號,榮獲當時國內唯一的聯合國“最佳全球人居環境社區獎“,成為全國地產商競相學習的對象。
中海自2003年后還扼守了西南中心成都、挺進東北中心長春、進軍西北中心西安、入主中原經濟區中心鄭州,形成對全國市場的戰略性布局。
中海2004年開發的中海香蜜湖一號榮獲聯合國“最佳全球人居環境社區獎”
- 城市工程師,中國城市化推動者
上海,是中海進入內陸的第二個城市。1990年底,中海覓得一個黃浦區的地塊,當考察后才發現那是一片棚戶區,生活在里面的人已經40年沒見過陽光了,生活環境極其惡劣,而之所以沒有改造,也是因為難度太大!
經過細致的考察與論證,中海毅然決定?這趟“渾水”,在上海市政府和區政府的幫助下,先撤走棚戶區,中海借鑒香港經驗,用批租的方法來解決舊城改造,于1992年1月25日和區政府簽訂合約開發海華花園。改造后的道路交通、商業配套等方面均煥然一新,老城區“重獲新生”,成為中海乃至中國老城區改造的一個經典案例。
- 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中海人撐起半個地產圈
縱觀中海38年發展史,人才無疑是中海最寶貴的財富,無論從早期的28人先鋒隊,還是18羅漢,還有歷經金融風暴洗禮的中海員工,都成為中海邁入新臺階的中流砥柱。忠誠、專業、團結、精干,是中海人給予外界的一致印象,也招致同行對中海人的“覬覦”。
早在2001年至2002年,對中海人才渴望已久的某知名房企制定了 “海盜計劃”,歷時兩年,從中海地產大規模吸納高級職業經理人,引進了多達五十多位高管人才,引起業界一片嘩然,中海卻因此贏得了中國房地產行業“黃埔軍校”的美譽。
五、全球化:中資企業走向世界,為中國代言
與國際接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企業的要求。經過三十多年的潮起潮落,紅籌企業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的先頭部隊和排頭兵。以中海為代表的中資企業開始走向世界,以地標講述中國故事,成為中國的世界名片。
- 三大業務板塊,中海從國內走向國際
中海物業,起源于香港,憑借著精細化、品質化的服務理念,成為中國物業的引領者。2006年4月,中海物業與富美興聯營公司合作,為越南胡志明市高端項目提供高品質物業管理服務,開創國內物業管理輸出之先河。
在承建領域,中海不畏艱難險阻,從世界第八大奇跡——迪拜棕櫚島,到歐洲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中海建造”的地標建筑遍布全球各地。
在地產板塊,中海專注于主流城市打造主流精品物業,除了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2012年,中海斥資2億英鎊購買了英國倫敦的一棟寫字樓,2016年1月15日,中海以8000萬澳元奪地悉尼布局澳洲,2016年11月11日,中海進軍美國紐約,開發海外首個高端住宅項目——中海哈德遜99號。
中海以物業、承建、地產三大業務板塊,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并廣泛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建設,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一個時代縮影。
中海2007年承建歐洲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
- 深耕國家中心城市,中海與城市共未來
香港回歸20周年,中海再次深度回歸。以“一帶一路”為契機,中海與母公司中國建筑一起融入國家規劃,從沿海精耕進入中部深耕。
鄭州,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在國家級航空港試驗區、國家中心城市等一批國家政策相繼出臺后,駛入發展的快車道,成為以中海為代表的中資企業戰略性布局城市。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海母公司中國建筑便以共和國長子的角色,先后承建了裕達國貿酒店、中原福塔、國際會展中心等一批鄭州地標建筑,成為鄭州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中海以千億央企的責任與擔當,主動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致力于成為鄭州高速前行中的排頭兵與領頭羊,為鄭州的城市發展、人居升級貢獻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