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村里的道路被青翠的樹林環繞
在鄭州市樹木園西南的林區和溝壑間,坐落著一個叫袁河的小村莊。據說明朝年間,山西一戶袁姓人家途經此地,見景色優美,遂定居于此。又因喜水,便以“泉、河、江、淮”為四個兒子命名,后來“袁河”的子孫最為興旺,為紀念祖先,便把村名改為袁河。在袁河村里,有一所面積不大,卻有著近70年歷史的袁河小學,在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它歷經風雨,最終迎來了新生。
密林里的紅色學堂年
走進袁河,首先要穿過一片茂密的樹林。之后在白色的復古建筑群中,有一座紅色的三層建筑,顯得格外醒目。這不僅是因為它的高度“鶴立雞群”,還因為它拔地而起的背后,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曾經的校舍校貌(圖說)
2019年9月,李娟迎來了她在袁河小學的第四年。談起這三年的經歷,李娟感慨良多。“我剛來到時候,學校新教學樓和操場的建設方案,已基本確定,但是由于缺乏資金和相關手續的不完善,工程進度并不理想。同時,和新校舍配套的相關設施,也都還是空白,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的確,作為校長,不可能讓自己的老師和學生,在一所半新半舊的學校里工作學習。就好像剛出生的孩子,總不能穿著舊衣服見人。可這“新衣服”并不好穿:公廁需要解決,保安室需要解決,道路硬化需要解決,辦公桌椅需要解決……就連老師們吃飯、洗澡、住宿的問題也需要解決。
如今的校園一角
可對于一所農村學校,盡管從區政府、教體局到管委會、社區都給予了充分支持,但仍舊沒有足夠的預算和經費解決這些問題。于是李娟就一邊跑手續,監督工程質量,一邊到處化緣,改造配套設施,實在等不來外援了,就帶著老師們自己設計,自己動手。
“你看現在的教師廚房、餐廳窗明幾凈,鍋碗瓢勺整整齊齊,洗衣房、淋浴間也方便合理,但當時不是沒有,就是無法下腳。鏟油污、除淤泥,通管道,畫圖紙,更換瓷片……上課之余,我們的老師們又變身清潔工、維修工、設計師,甚至泥瓦匠,學校主體工程竣工的同時,配套設施改造也基本完成。”說起這些,李娟既自豪,又有些辛酸。但不管怎樣,物的問題終究是解決了,可人的問題,依然困擾著她。
懷揣夢想的“后大學時代”
和所有農村學校一樣,師資匱乏,留不住人才,始終是制約學??焖侔l展的決定因素。
“第一年當新人,第二年帶新人,第三年換新地兒”是農村青年教師中流傳的一段順口溜。這兩年,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交通出行的便利以及國家對于農村教師更多政策上的傾斜,教師流失問題已經得到有效緩解,但是年齡結構、學科分布不均勻的問題,依然突出。
教師活動讓青年教師樂此不疲
“剛來的時候,除了我和一個村聘教師,其他教齡都在5年以下,3年的都已經在教導科主持工作,我覺得自己就像個大學輔導員。”說這話的時候,李娟既是玩笑,又有些無奈。
對于這些剛上崗沒幾年的畢業生來說,渾身都是熱情和干勁,但工作時沒有中生代教師的指導,下班回到寢室后面對的依然是同齡人,缺乏成長通道和“三點一線”的生活,讓他們在“后大學時代”里,難免產生困惑和徘徊。為此,李娟時常找他們談話化解思想上的包袱,一有機會就讓他們去市區聽課、教研,參加各種培訓,還想方設法組織各種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學校管理,讓每個老師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歸屬感。
專業教師的缺乏擋不住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
而針對學科分布不均,特別是體音美教師匱乏的問題,袁河小學一方面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堅持為體音美學科配備專業教學設備,注重學生體育技能和藝術興趣的培養,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專業教師和從師范院校尋找對口實習生來補齊短板。在生活上,學校給予這些教師與正式教師同樣的待遇,甚至優先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用人文關懷和體貼服務讓他們感到溫暖。這學期開學后,不但在編教師沒有一人調走,局聘教師也選擇了續約,甚至一些已經在市區買過房子的教師,同樣選擇了留下。
照亮夢想的宿舍燈火
教師留下了,但生源的問題卻不是學校自己能左右的。隨著鄭州市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侯寨鄉的學校有的搬入新校址成為區直學校,有的因為拆遷學校也隨之解體,還有的則因為學生太少,無法成建制(缺少高年級),變成其他學校教學點。而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居民不斷涌向市區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很多孩子也隨父母進入市區就讀,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減少。所以,袁河雖然成了侯寨中心校人數最少的學校之一,但總算保留了下來。
空蕩蕩的教室和兢兢業業的老師
“無論人再少,我們的職業精神不能少,我們的專業素養不能少,我們的仁愛之心更不能少。山窩窩一樣能飛出金鳳凰。”李娟時常這樣對自己的老師講。
學生袁松翔或許就是這樣的“金鳳凰”,但剛來的時候,誰也不敢這樣想。他三年級因為成績不理想,又經常違反校紀,從附近學校轉來,李娟猶豫再三,把他交給了以嚴厲著稱的班主任李合。剛進班的時候,袁松翔依然是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不與其他同學交往。后來足球隊的教練找到李合,說袁松翔是塊踢球的料,想讓李合給家長做下工作,參加足球隊。李合這才發現松翔父母都在外打工,一直跟著爺爺生活,爺爺很支持孫子踢球,但卻拿不出訓練費。
李合便把這個情況告訴教練和學校,經過溝通,學校決定免去他的費用。同時,李合還帶著學生經常到袁松翔家幫助爺孫倆整理家務,買菜時也不忘給捎一份。一年后,李合欣喜地發現,松翔不但成為了足球隊的主力,學習成績也明顯提升,更難得的是,他被大隊輔導員選中,成為了學校負責紀律的大隊委。
今年5月,袁松翔因在校園足球“市長杯”上表現出色,提前被鄭州47中錄取。離別之際,他在給李合的留言中寫道:“每天晚上訓練結束,周圍很黑,也很累,但看到您宿舍的燈火,就會充滿力量。”
破解瓶頸的基層歷練
房子建好了,教師留下了,家長對學校也更認可了。如何提高辦學質量,提升管理水平,讓農村的孩子也早點享受到優質教育,是這個暑假,李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而鄭州市二七區教體局的一項舉措,則送給了和李娟有同樣想法的農村校長們,一份新學期的禮物。
盡管已經在市區買了房,但是李合(圖左)、孫彪(圖右)夫婦依然選擇了留下
為了打破城鄉二元壁壘,加快教育均衡發展,從今年開始,二七區教體局每年都會通過選拔,從城區選派優秀干部和教師來到基層,開展為期兩年的歷練工作。這些教師年齡在30—45歲之間,有的長期從事一線教學,有的已經擔任管理崗位多年,無論從年齡層次,還是工作經驗上,都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動力。劉昆宇作為第一批下來的30人中的一員,分到袁河小學之前,在二七區一所熱點學校擔任了三年副校長。
談到新環境和今后的打算,劉昆宇也有著自己的感觸:“說實話,從2500多人的校園,來到100多人的校園,一下子安靜下來,甚至覺得有點不真實。但這就是農村的現狀,我們這次下來,既不是簡單的支教,也不是一人雙崗。而是要融入這里,既要把自己之前工作上的經驗沉淀提煉,又要因地制宜的有機結合,既要放手干,又不能想當然。”對于劉昆宇來說,盡快熟悉和了解袁河,適應農村生活,似乎比急于開展工作,更重要。而對于李娟來說,她的那些目標和想法,也終于有人,能一起實現。
歷練干部和學校班子探討校園文化建設
當這篇稿子即將結束的時候,李娟還在為暑假被雨水沖進校園的土方奔走,李合迎來了新一屆的學生,劉昆宇結束了歷練的又一天,教師宿舍的燈火還依然閃爍……袁河小學就像侯寨乃至中國千千萬萬個鄉村小學一樣,默默無聞,倔強生長。任憑時光流轉,外界變幻,依舊守護著初心,守衛著理想,守候著這片充滿愛與生機的校園,靜靜的等待,屬于鄉村教育的春天。
編輯:施尚景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