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內黃河沿線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黃河已然是我省手里的一張“王牌”。不過,相比沿黃其他省份的“大動作”,河南對“黃河牌”的打造顯得有些后勁不足。手攥“王牌”,如何打好、怎樣謀劃?
【問題】
河南手握“黃河”王牌
生態文化建設卻后勁不足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經河南711公里,貫穿洛陽、鄭州、開封三大古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也是我國歷史文化資源最密集的區域。
從峽谷型、過渡型、懸河型等河道景觀到高山、峽谷、平原、灘涂濕地等自然景觀,傍上這份天然優勢,省內黃河沿線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黃河已然是河南手里的一張“王牌”。
黃河沿線的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龍門石窟、少林寺、陳家溝、鄭州黃河游覽區、清明上河園等已開發為旅游景點,但由于這些景觀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大多數都各自為營,缺乏有效整合。
在九三學社的省政協委員們看來,這樣缺少統一規劃、缺少主打品牌,河南的黃河生態文化建設明顯后勁不足。
【急迫】
沿黃省份打出“黃河牌”
河南也要緊隨其后
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從青海起源,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最終在山東入海,沿途的這9個?。▍^),被譽為“裝點中國經濟體魄的金腰帶”。
在這個金腰帶上,不少省份鉚足了勁,打出“黃河牌”。青海全面推動以三江源為核心的黃河黃金旅游帶,寧夏高規格打造黃河休閑旅游產業帶,陜西已開通沿黃河旅游公路串聯各大旅游景點,山東打造沿黃“綠色長廊”和東營黃河口生態旅游區。
不少政協委員紛紛發聲:開發利用黃河品牌十分必要和緊迫,河南不能再等了。
手握黃河這副好牌,怎么打、如何布局顯得至關重要。
建議
如何打好這副牌 政協委員紛紛“支招”
為此,省政協委員提出了《打響“黃河牌”,建設沿黃生態文化產業帶》的建議,并給出了具體的規劃藍圖。具體來說就是規劃建設黃河文明館,作為黃河的標志性建筑,成為全世界了解黃河的窗口。同時,規劃黃河南北兩條沿黃公路,將河南沿線的山區、庫區、灘區、濕地、生態帶和歷史遺跡、文博館院、紅色舊址等貫通起來。此外,沿黃公路可兼具機動車通行、游覽、騎行、徒步等功能,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
除此以外,要打造一批5A級景區、一批實景演出、一批拓展教育基地、一批醫養設施、一批特色小鎮,提供更多的游憩空間和休閑產品,打造中原文化精品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按照這個藍圖,未來沿著711公里的道路走上一圈,黃河景觀便可一覽無余,黃河將成為河南名副其實的一張文化名片.
省政協委員張朝祥也提出了打造黃河兩岸經濟帶的建議。他建議,發揮黃河經濟帶中部地帶優勢,以點帶面,有序推動黃河經濟帶上多個重要的增長極。同時,抓住河南自貿區、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大發展的契機,加快黃河經濟帶建設,使河南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王喬琪 宋曉珊 李江瑞 高云 陳詩昂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