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10月LPR報價出爐——1年期品種報4.20%,上次為4.20%,5年期以上品種報4.85%,上次為4.85%,兩檔報價都維持不變。此前,市場普遍預計,LPR大概率將下降10bp左右,主要由于三季度GDP增速6%,且預計四季度仍有下行壓力,同時全球降息潮仍在持續。
受此影響,10月開始就不斷震蕩下行的10年期國債再度下挫,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舉突破3.2%,創近3個月來新高。上周,第一財經就曾報道,多位中外資基金經理仍然認為近期收益率上行的可能性大于下行。例如,施羅德投資管理(上海)基金經理單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8月,收益率一度降至3.05%,但此后就很難下行,短端利率不動,于是收益率就開始掉頭向上,目前的上行可能性大于下行。”不過,機構也認為,在利空出盡后仍將伺機加倉,配置盤可維持“邊跌邊買”的思路。
21日,交通銀行(5.660, -0.03, -0.53%)金融市場運營中心高級分析師楊一成對記者表示:“本次一年期報價利率維持顯示了當前降低銀行負債端利率的必要性。上周五銀保監會發布實施通知規范結構性存款,也顯示出當前監管引導銀行存款和市場利率回到合理水平的決心。展望四季度,考慮到目前的內外部因素,邊際上貨幣數量不會緊張,但貨幣政策能否有一定放松還是受到較多因素影響,整體來說,央行目前定力十足。10年期國債可能在3.2%~3.3%尋找均衡。”
LPR仍有下行空間
這是1年期LPR連續兩次小幅走低后的首次持平。“作為LPR報價的基礎,10月16日央行開展2000億元MLF操作,利率也持平于3.3%。這意味著本次LPR報價過程中,商業銀行未下調加點幅度——商業銀行加點主要考慮銀行資金成本、風險溢價水平和信貸市場供需狀況。”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記者表示。
盡管三季度GDP低于預期,不過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壓力弱于預期,且部分指標有所復蘇。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記者表示,近兩個月,PMI就業指數回升,穩就業出現初步效果,制造業企業用工狀況得以改善。因此,三季度略低市場預期的GDP增速暫不會對政策形成較大影響,貨幣財政政策的靈活性和操作空間也因此得以提高,四季度的政策重心不在于“加碼”新政而在于“發力”落實既有政策,充分釋放前期政策紅利,把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此外,8月新LPR推出以來,主要作為企業信貸參考的1年期品種比原基準利率共下調15bp,旨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主要作為房貸款參考的5年期以上品種僅下調5個基點,且從第二次LPR報價開始持續保持穩定,意在維護房地產調控政策基調的連續性。
另外,伴隨LPR的推廣使用,此前的企業貸款利率隱性下限也在打破。根據央行數據,截至9月末,已有占比達8%的銀行貸款利率比LPR低50bp以上。王青表示,這就意味著這部分貸款利率低于同期LPR至少11.9%,從而打破了原來貸款基準利率0.9倍的隱性下限(即在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下浮幅度不超過10%),企業“融資貴”問題得到進一步破解。
在王青看來,在政策利率保持穩定的背景下,未來LPR報價利率逐步下行,可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同時,保持穩健貨幣政策基調。這樣做有助于穩定物價預期,維護宏觀經濟綜合平衡。鑒于近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顯現,逆周期調節需求上升,未來為推動LPR持續下行,央行將繼續實施降準,加大“寬貨幣”操作力度,也不排除年底前后適時下調MLF操作利率的可能。
債市在3.2%~3.3%尋找新平衡
近兩個月,中國債市的走勢頗為糾結。截至上周16日收盤,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3.19%,較3.2%僅一步之遙。本周一上午,國債收益率隨著新報價的出爐一舉突破3.2%。
“多數機構目前對利率債仍持獲利了結的觀點,由于目前貨幣政策持穩,資金利率難以大幅下行,且短期CPI趨于上行。”單坤稱。但多數機構稱將等待加倉時機,且“債牛”未盡的主要判斷依據在于資金面仍然維持適度寬松的水平。
未來,交易員認為利率債可能處于震蕩格局。楊一成對記者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利率面臨的利空因素要多于利多因素,長期利率中樞下行、需求力量強勁與短期擾動增多矛盾下,市場有壓力,但整體調整空間有限,10年期國債可能在3.2%~3.3%尋找均衡。”
四季度仍需看數據
盡管目前眾多中外資機構預計四季度或出現降準、降息,但不乏觀點認為,仍需觀察數據以及外部環境變化。
楊一成對記者提及,考慮到目前的內外部因素,四季度邊際上貨幣數量不會緊張,但貨幣政策能否有一定放松還是受到較多因素影響,包括通脹、四季度經濟數據以及貿易進程等。整體來說,央行目前還是“以我為主”,保持穩健,為未來的經濟下行預留政策空間。
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則對記者表示,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不減,通縮風險大于通脹,貨幣政策方向上仍有邊際小幅放松空間。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記者提及,預計明年初可能進一步降準,目前上一次降準還未完全落地。此外,積極因素在于,中國的逆周期調節政策(貨幣、財政政策)效應逐漸顯現,且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連平分析稱,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有所緩解,或減輕四季度的經濟壓力,對未來的經濟形勢構成利好。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施尚景 見習編輯 吳冰